趙安玲|工作在倫敦
趙安玲,旅英動畫導演,曾任第53屆金鐘獎「視覺創意統籌/專案統籌」。自2014年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簡稱RCA) 畢業後,至今邁入在英國工作的第5年。在這不長不短期間內她從事過不少工作,從 model maker 到animator,最終選擇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Q1:請導演分享從 RCA 動畫碩士畢業後,到現在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成為導演,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剛畢業時,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在校期間剛好作品被廠商相中,就直接被找去工作,一陣子後,發現只做動畫師跟製作模型不完全是我想要的,內心還是想嘗試當導演或創意總監,所以就決定自己籌備接案。在獨立接案後才是困難的開始,尤其是資金來源,畢竟薪水不像之前那樣穩定,再加上要創立自己的工作室其實相當花錢,有時甚至還要自己貼錢。
創立工作室的初期,因為沒有明確的規劃,所以內心很徬徨,也會自我懷疑,想說“幹嘛不輕鬆一點去當動畫師就好?”。後來明確地規畫好五年計劃後,事情也開始上軌道,就算這一兩年收支依然是打平狀態,但也更確定正在做的東西是自己想要的,所以焦慮感也降低了不少,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現在就先放慢腳步。
Q2:獨立接案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樣的挫折或特別困難的狀況? 當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在商業案跟個人發展間取得平衡是一大重點,尤其是學會挑案。礙於經濟層面,某種程度上還是需要接一些比較商業的案子,很重要的是,必須學會如何更準確的接案。有些案子酬勞高,相對的時間成本也高,但這種案子卻可能礙於商業機密,或是作品不能代表自己,導致就算完成也無法放到作品集裡頭。通常我會盡量挑自由度比較高一些的案子,就算收入相對差一些,但我認為這個選擇更有價值,因為對我來說,時間跟金錢是等值的。
制定五年計畫,而且是有分階段性的。透過計畫表,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五年內會有哪些發展。不過,這並不是代表必須在期間繳出什麼亮眼的成績,而是透過完成階段性任務,讓自己感到踏實,這樣就算一兩個月內沒有案子,也不至於感到太憂慮。
文化差異可以是短處,但同時也能是長處。亞洲跟歐洲文化真的差異蠻大,再加上有些案子其實是很文化的東西,尤其是商業案,需要做一些英式幽默或歐式幽默的梗,導致接案時會比較不順利,因為大多數的案子還是都會交給英國人,因為他們比較能直接了解廠商的產品定位。要如何讓廠商決定將案子交給你而不是英國人是比較困難的地方,我目前有一半的案子是從亞洲來的,在這邊的接案還沒有這麼多。
文化差異是一個蠻困難的問題,目前還在努力克服。不過,有時候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跟說故事的方式,也能成為優勢。亞洲人表達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比較含蓄,但深層的東西也放的比較多一些,這是我們獨特的說故事方式。現在會在故事裡放一些比較東方的元素,像之前做的故宮動畫相當受歐洲人的喜愛,甚至有好幾家歐洲電視台打電話來問我能不能讓他們播出,也有些製作人會想找一些不同背景的人,因為這樣才能給觀眾帶來一些驚喜。
人際關係很重要。在還沒瞭解當地的文化脈絡時,跟當地人比較難有深入的交流,相對地也不容易打入當地的社交圈。這方面需要花點時間,時間一久,也能慢慢的越來越懂他們的幽默。比較幸運的是,剛好我的個性是比較喜歡社交的,能多認識人就多認識,這方面我覺得就是多聊,然後讓彼此有印象,往後也比較有機會和不同的人合作。

Q3:對於海外的動畫留學生,以及欲前往海外留學動畫的台灣學生,在創作上、心態上有任何建議嗎?
成為問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是解答的那個人,這是要給台灣學生的忠告。到倫敦後才發現,沒有人會給你正確解答,你需要主動去問問題。台灣在技術層面雖然沒什麼問題,但我們的教育不是特別鼓勵獨立思考,導致我們總希望有人可以給予明確的方向讓我們去執行。另外,RCA很鼓勵學生畢業後創業,因為創業就是要做出社會需要或是別人還沒做過的東西,也就是要成為問問題的人。台灣學生可以多思考自己想要走出怎樣的路,而不是總跟在別人後面走,甚至根本沒有進步。
資源其實都在那邊,要懂得自己去利用資源。畢竟出社會之後,沒有人會像老師一樣時時刻刻在旁邊教你。台灣學生需要屏除一些既有的觀念,讓自己成為一塊海綿,瘋狂吸收、努力去問。不要等待別人來教你,要用聰明的方法去問問題,得到解決辦法後就去執行,如果不知道這件事的話,會浪費很多時間。
不要妄自菲薄,要對自己有自信。不少台灣學生出國後容易變得沒自信,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必須虛心受教或是完全聽進別人的話,問題是別人不一定是對的,連助教都可能出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好好思考自己要什麼。就像出社會一樣,要想辦法證明別人不一定是對的,如果覺得自己的方法是可行,那就去試,試過就知道是不是對的了。
Q4:請問導演對於將海外動畫資源〔例如技術、案源、資金等〕與台灣動畫學界與業界接軌這個議題,有沒有什麼建議或想法呢?
思想、設計概念要接軌,要開始做一些比較原創的東西,台灣目前雖然有一些做出新成績,但總體趨勢還是落後歐洲六七年,很多視覺技術在歐洲跟美國流行後,我們才開始玩那些概念。接軌需要從心態上去做調整,台灣動畫產業進步需要時間,除了盡量多跟國外公司合作,也可以多嘗試做一些原創的作品,不過很開心看到台灣動畫產業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亮眼的成績。
台灣業主需要改變對於動畫設計創作的想法,尤其是提高預算。目前台灣在設計動畫藝術領域還是不太成熟,懂得欣賞的人不多,多數業主不願意花錢投資,甚至將動畫師視為勞工、美工。如果沒有將概念接軌,台灣的動畫師永遠只能被壓榨,甚至淪為當代工。有機會我都會盡量讓台灣的動畫師參與一些比較有趣的案子,我認為台灣人蠻有義氣,又有效率,同時技術也非常好,可惜台灣動畫師遭受的待遇真的很差。
Q5對於留學生們在英國求職,因諸多原因〔例如簽證的取得〕造成求職困難的狀況,有什麼建議或想法呢?
工作簽證方面,實在給不了什麼實質建議(笑),只能說要看運氣,剛好我運氣不錯,畢業後有抽到打工留學簽,所以多了兩年時間可以準備之後比較長期的簽證,所以不用被迫回台灣。
真要說的話,我覺得創業簽證相較之下比較容易取得一些,因為現在英國要脫歐,很多公司開始移去歐洲其它國家,所以英國政府開始鼓勵新創公司,基本上只要有拿到合理的資金多半可以換創業簽證。
如果是工作簽真的就要看緣份,只要做得不錯,我覺得都可以試著去主動爭取,如果真的很想留在英國工作的話,可以跟公司加以討論,整理出留下你的好處是什麼給公司。這是個互利的關係。另外,在選擇一個工作之前,要先確保公司是有那個未來願景留住人才,並可以幫忙申請簽證的。
Q6:請問導演是如何做出一些原創的作品?當中有遇到什麼困難點,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在RCA時,學校很鼓勵我們透過創新跟實驗,去找出新的敘事方式跟視覺語言。在構思時很容易覺得自己生產力低落,或覺得每天都在浪費時間,因為可能連續好幾天看起來都沒進展,但那都是必要的過程。這時候可以讓自己多看些雜誌或是網站,像是It’s Nice That、Creative Review 雜誌,The Wire 有時候也有很多很棒的創新想法,Dezeen 比較偏建築,但也有講很多媒體科技的東西。也推薦瀏覽 The Dots 網站,甚至是滑 Instagram,總之盡量試著去發現一些新趨勢,這些蛛絲馬跡都能成為靈感的一部份。
Q7:請導演分享一下近期在做哪些有趣的案子,以及工作室之後的發展方向。

近期主要是在籌備七月要在愛爾蘭高威藝術節 Galway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展出的影像裝置展覽〈 The Paralleled Mind 〉,作品是透過在攝影棚拍攝三位舞者,然後將動畫結合上去,呈現出的效果蠻有趣的。工作室目前接的案子多半是製作MV或廣告短片,之後想做一些結合 live action 跟動畫特效的作品,除了這是未來的一項趨勢外,創作的自由度也比較高。

The Paralleled Mind
Galway International Arts Festival
15-28 July 2019



張吾青 Aco Chang
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士,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攻讀動畫碩士。動畫導演,曾任遊戲概念美術與動畫設計師以及動畫插畫自由工作者。動畫影像作品經常以探討女性議題與女性經驗為出發點。
實驗影像短片《無常之海》獲得印度國際影展最佳多媒體獎。動畫《鳥》入圍12座國際影展。動畫《母親》獲得K.T.科藝獎動畫組優選獎、4C數位科技創作競賽動畫組最佳視覺效果獎,並入圍18座國際影展。
Website: www.acochang.weebly.com
Instagram: acochan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