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大不同 /// 第一期專題
衝擊之後的回彈,是經驗與知識的內化與成長。
「碰撞」是描述兩物體相互撞擊與作用後的過程,而英文「Collision」則令人容易聯想到兩行星相撞的畫面。若將此比喻為留學時面對未知而巨大的困難,在撞擊的過程可能是痛苦、掙扎或煎熬,但經歷碰撞之後的回彈,內化的經驗與知識才是無形中的成長。
提到留學時,我們常常會聽到許多層面的「衝擊」經驗,例如文化衝擊、教育衝擊乃至於生活習慣的衝擊,然而真正影響最多是衝擊之後,我們如何將自身經驗和成長背景相互比較、辯證和內化,因此我們將透過 Junction 第一期主題「碰撞 Collision」談談更多「衝擊之後」的成長與反思,一同與在倫敦留學的台灣學子經歷一場碰撞之旅吧!
倫敦與你想的不一樣!
初來倫敦的秋天是個豔陽普照涼風吹拂的季節,披件大衣內搭層次鮮明的針織衫或襯衫就能優雅的出門,同時開始懷疑福爾摩斯影集中撐著黑傘踏在水窪的陰雨綿綿是不是平行時空裡的倫敦。看著諾大的倫敦地圖,實際漫遊倫敦角落後,才發現那些不曾出現在旅遊書上的在地市集、獨特建築風格的社區、或是一條地鐵就穿過無數個文化族群的聚集區,回想起去過倫敦的友人曾下了這麼一個註解「倫敦是一座不論你的信仰、你的興趣還是種族,都能找到屬於自己角落的城市。」
留學是花錢來自學?
學期開始的第一天,低頭讀著結構鬆散的課表,對比了以前在台灣讀書的經驗,空堂的時間多到讓人不禁懷疑是不是寫反了,耳邊才響起老師不斷強調學習應來自於同儕與豐富的學校資源,培養的是出社會時,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專業人才,那是一個沒有條列的學習目標、沒有截止日期更不可能有教授每週提醒的真實戰場。平時上課,教授並不是在台上講兩三小時的簡報,而是每個人分配到一個時段,以這週帶來的進度,討論、辯論與發展,因此課前課後其實就是把握學校資源自學的好時機了。
文化大熔爐又如何?!
回到宿舍,中庭裡充滿臉上洋溢著興奮與期待的人們,彼此交頭接耳中「你來自哪裡」成了最適合文化交流的開頭,來倫敦的理由、年紀與野心都大不相同,很難找到一樣背景或相同成長經驗的人,每個人的故事都足以寫成一本書。浸淫在各式各樣的人群中,每個人對自我認同都有獨特見解,外表以生長在英國三代的亞洲人或血源來自歐洲各國的自稱地球的孩子。倫敦作為國際大城市,這裡的文化並不是來自於出生哪裡,而是成長過程中經驗過什麼的總和。
衝擊之後
本期以「碰撞 Collision」為題帶出留學生的心路歷程,在文化上、生活上和學業上都有著不小的衝擊,但就因為有了這些挑戰,淬煉出來的心血與經驗才值得與大家分享與回味。也許你對西方教育有憧憬,或是在東方的填鴨式教育中迷失了,請跟著寫手們一起游歷、徜徉在塵封的經驗中,或許你會找到一些光束或另一種看事情的方向。
視覺統籌:Wen Chen
平面設計:Zach Chen
攝影:Wen Chen
模特:Jacob Chung
服裝:Esther Chang
妝髮:Francesca Vinci
場地提供:Veronica Al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