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 2020 ,Junction Issue 在 2019 年的最後一個週末在台北舉辦了第二場 Mutual Friends 共同好友線下活動。12 月份正值英國學制中的 winter break,Junction Issue 邀請四位趁著寒假期間返台的藝術設計留學生與工作者,以分享會的形式與台灣的朋友分享她們在倫敦鑽研表演藝術、建築、鞋子設計與書寫創作的心路歷程與冒險故事。
先做朋友,再分享故事
「共同朋友」這個概念是 Junction Issue 創辦人之一的陳偉恩與友人閒談間發覺的生活洞察:每當興趣相投的朋友們聚會聊天,常常就有人會冒出一句,「對了,我想到○○○正在做一件很有趣的專案,我覺得你應該會有興趣。」,提議下一次的聚會時,互相把彼此串在一起,激發更多創作與行動的火花。因此當「共同好友」的這個點子被延伸成 Junction Issue 的例行聚會活動的主題時,主持人化身為大家的「共同朋友」,在活動一開始帶領所有的參與者透過破冰活動,自然的與身邊的人開啟對話,調整成自在聽朋友分享、輕鬆參與討論的模式。

深入倫敦東南區,Vera用表演者的觀察力分享她的在地生活

倫敦與美國因為類似的產業發展因素各自形成一種多民族融合的場域。有別於美國的大鎔爐 (melting pot),倫敦的社會讓每個群體保持自己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尊重移居到此地的人保持自己的信仰、文化與價值觀等,被描述為一盆沙拉碗 (salad bowl)。因此倫敦的魅力不只在市中心幾條逛街大道與幾座世界文明的博物館裡,多元的族群與各種興盛的產業中心,讓倫敦的每一個街區都有屬於自己非常獨特的文化魅力。來自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表演藝術系的 Vera 用「SE13 7RL」做為她分享的開場 ─ 這六個文字與英文字母組成的代號其實是她在倫敦居住地 Greenwich, unparished area 的郵遞區號。那個地方夾在舉世聞名的格林威治公園(也就是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所在地)的西側與金匠學院的東側,再往北邊走就是倫敦近年興新的金融城區,「SE13 7RL」卻與充滿投資銀行、事務所大樓的時髦輝煌有很多的不同,Vera 在螢幕上分享她每天經過的街景,包含最普遍的英式炸雞快餐店,普遍的程度如燒臘店之於香港,還有該區被學生為了爭取族群平權所長期占領的市政議事廳 (Deptford Town Hall)。Vera 在學風自由的金匠學院,不僅體驗到同學間各自地多元的文化風格,更看到同學們如何以行動實踐自己的理念與價值、發揮實際的影響力。
Lydia 從建築看生活 從生活看生命的哲學

Lydia 剛從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建築碩士學程畢業,回顧她在求學期間最大的收穫,Lydia 說建築其實不只是人要如何去分配空間,而是透過空間與整體的安排,去設計並影響人的生活方式。舉例來說,光是一間教室擺放課桌椅的方式,是要大家面對著單一的方向排排坐,或是大家圍成圓圈把講者包在中心,都會影響台上台下的互動方式。或是不同文化中公共區域的配置也默默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台灣傳統的廟宇前的廣場,就是一個居民很自然會去聚集、開放的討論空間,從而形成社群與鄉土之間的連結。延伸 Lydia 的分享,台下的參與者也提出了創作與文化差異的問題:如何適當的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觀者分享,運用共同的生活共鳴加以延伸解釋自己的理念,也是創作者訓練中很重要的一環。
穿梭菜市場、設計學院與巴黎時裝周 以涵的鞋子設計冒險

以涵在倫敦的生活即將邁入第五年,目前就讀於倫敦藝術大學鞋子設計學系的她,喜歡旅遊所以走遍了三十個國家並從中獲取設計靈感,也時常把握機會把台灣的生活元素帶入自己的創作中,像是一次的專案作業以涵就用菜市場攤販手寫的價目表字體,當作鞋子樣式的重要元素。以涵也分享她在就學期間的實習經驗,包含沒有得到回應就每天重寄一封自我推薦信到心儀公司的「棄而不捨投遞法」,還有她在巴黎時裝周上遇到的各種挑戰與壓力。面對時尚產業裡的潛規則與各種跨文化課題,以涵仍然以她的樂觀與毅力渡過每一次被賦予的任務。她的求學生活,自我練習方式、與實務經驗都帶給台下對於實際在國外做服裝與鞋子設計的參與者,最具體而寶貴的參考。
用文字創造連結,沛珊的接案書寫生活

回憶起在不同階段的人生志向,沛珊說她小時候幻想當太空人,大學跑去唸攝影,現在卻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享受體制外的作家生活。在搬到倫敦之前沛姍在台灣就以接案作家的身份,幫不同的平台撰寫許多生活、美食有關的主題文章。移居倫敦的初期,沛姍用精品銷售員的工作展開了全新的生活,體驗城市不同的風貌更從同事的互動中更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但她仍然希望自己能持續最愛的文字創作,找到能發揮自己過去經驗與專長的工作,在不斷不斷的嘗試、突破舒適圈與自我推銷下,真的得到了穩定的接案量,用文字的方式把自己在跨文化間的觀察與生活體驗,輸出給更多對歐洲文化好奇的讀者。回顧在倫敦不同階段的生活,沛姍說人與世界的關係就好像是很多點、線、面的組成,我們在不同的情境裡經歷各種挑戰、機會與新的刺激,選擇要用怎麼方式與他人連結並且展開互動,這些不同的選擇最後都會成為每個人觀看這個世界的獨特角度。對佩姍來說,她的選擇就是鼓勵自己不斷突破舒適圈、選擇用文字紀錄生活並且創造與世界的連結,才有了這些精彩的英倫生活體驗。
▎「不要定義自己」是所有旅英台灣人共同點出的生存之道,一個城市、四個在異地自我探索與奮鬥的故事,Mutual Friends 不只是連接台灣、倫敦的經驗交流平台,分享者們對各自專業領域的熱情,也讓現場充滿了感動與啟發,為2019年做了一個最好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