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nFen Huang ✕ Alexa Wu | 工作在倫敦
繁複的幾何概念,流動的曲線造型,打造這些難以付諸實現的建築作品向來都是 Zaha Hadid 建築事務所的拿手絕活。不論是從2012夏季奧運主場館之一的倫敦水上運動中心、韓國的東大門設計廣場,再到位於新北市的淡江大橋,Zaha Hadid 的作品遍及了世界各地。
身為當今最有成就的女性建築師,Zaha Hadid 打破許多人對於建築既有的印象及枷鎖,在她逝世後,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設計團隊也承襲了她的精神,繼續將許多不可能化作令人驚豔的作品。
Zaha Hadid Architects 是不少建築設計學生的嚮往之地,究竟在世界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工作是什麼樣的情形呢?是否真如我們所想的如此美好?
這期 Junction – Industrial Insight 職場觀察單元 有幸邀請到時任 Zaha Hadid Architects 建築設計師的彥棻和我們分享她從留學、求職一路到正式工作的經歷,帶我們一探究竟,到底在頂尖的建築設計學院學習與建築事務所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是會遇到哪些挑戰呢?

儘管 Architectural Design 這個科系與之前在台灣學的傳統建築有許多不同之處,但說到底,研究所不管在哪裡唸,即便學習環境不同,最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讓學生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跟讀者分享一下你當時在 UCL 唸 Architectural Design 都在學些什麼嗎?
當時我在倫敦大學學院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就讀的科系叫做 Architectural Design,主要是在研究比較前衛的建築設計,利用新的科技去探討更多建築的可能性。跟多數人印象中的傳統建築系較為不同的部分是,這個課程主要是透過編寫程式,參數化設計,以及機器人,機械手臂的運用,研究新的建築設計方法及自動化生產等等。
當時會選這所學校當然一方面是知名度,再加上想待在倫敦。另一方面則是這個科系近幾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我覺得每個時代念建築的學生都有不同的使命,所以想探究一下這個新興領域是怎麼一回事。
念研究所期間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的瓶頸?
沒有什麼特別無法突破的瓶頸,但可能之前在台灣沒有接觸過這類比較前衛性的建築領域,所以一開始念的時候其實很茫然,不過我認為也只能慢慢摸索,因為“我搞不懂,別人也搞不懂啊”(笑),我覺得大家是一起在學習一起進步的。
不過念研究所後確實有改變我先前的一些思維,比如說許多人想到建築設計時,都是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去看,像是先設計外形接著才是處理細節,但因為我們組是在研究離散設計( Discrete Design )- 有點類似模組化設計,所以過程是相反的,是先設計比較小的單元,再根據不同需求自動生成成為建築。
你覺得念研究所使你哪方面成長最多?
相較於技術層面,我認為思想層面有更多的成長。因為研究所顧名思義就是要做研究,透過閱讀大量文章跟寫文獻探討,培養我們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因為我們的教授態度很開放,他們會不斷鼓勵我們去對前輩們發表過的文章做批判和分析,這部分是在大學階段比較沒有的。
就大環境和文化上來說,亞洲學校裡的學生比較不能去挑戰老師或是前輩,但是這邊就是很開放的讓大家自由討論。甚至教授還會要求每位學生都要發表自己的想法,一開始比較緊張,不過久了之後也習慣了。
不論在台灣或是英國,求職期間碰壁是必然的,不放棄任何希望的努力以及抱持著樂觀的心境去看待是不二法則。往往造成阻礙的,並非語言,而是我們在心中設下的那條線。
很多人都說在倫敦找工作不容易,可以跟我們分享你當時的求職心路歷程嗎?
過程其實蠻不順利的,因為我是在畢業後(9月)才開始找工作的,離簽證到期只剩 4 個月,時間很緊迫,而且我那時在找工作期間最常被問到的兩件事就是:“你有工作簽證嗎?”、“你有在英國的工作經驗嗎?”因為我兩樣條件都沒有,所以很多公司最後都沒有下文。
但是!雖然找工作找了3個月都沒結果,但我也沒放棄任何希望,還是繼續努力投履歷然後樂觀看待,到最後接獲 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錄取通知時其實已經離簽證到期不到一個月了,所以真的“不要放棄任何希望”,真的!!!
你覺得當時被錄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推測會被錄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因為當時學校有畢業展,我們組得到全年級最高分,可能因為當時作品表現不錯,自身優勢的部分其實也是語言, 許多有意開發中國市場的國際型建築事務所都會希望找會說中文並具有建築背景的人。
面對來自世界各國建築師的競爭,你覺得自己本身的優勢是什麼?語言對你來說會不會是一個劣勢呢?
語言的部分我真的覺得大家太害怕這件事了!就我們公司而言,員工一共來自 44 個不同的國家,英文其實並非大部分人的母語,所以大家的程度真的都是差不多的。相較於英文能力,我倒覺得是很多人心中有個過不去的坎吧(笑),因為語言問題真的沒有那麼嚴重。

不少人會覺得英國的員工福利以及工作環境相較於台灣好很多,但事實上,這邊也是有很多公司制度不完善,甚至是壓榨員工。相較於哪個國家,公司本身的文化制度才是關鍵。
簡單分享一下目前的職位、工作內容,及公司的整體環境。
我目前是擔任建築設計師,除了參與實際建造中項目之外,也要參與設計競賽。另外,因為會講中文的緣故,所以我也要負責跟中國的公司廠商或顧問去溝通接洽。
我們公司很尊重每位員工,不太有階級文化,同事之間的感情都很好。不論資歷深淺,有好的想法都可以直接提出,不會因為是菜鳥所以説的話就沒有份量,更不會因為是新人就被限制工作內容。我覺得透過這樣子開放式的討論來集思廣益的環境跟氛圍很好,能夠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也能創作出更多特別的設計。
之前在台灣有工作過嗎,覺得跟在英國有什麼不同?
主要應該是公司內部的階級文化吧!還有像是之前在台灣工作的內容比較固定,大部分的公司偏好讓員工不斷做相同的事務,積累下來員工確實會對於負責的業務很熟練,但這樣學習廣度比較有限,也對個人職涯發展比較不好。
Zaha Hadid Architects 很不同,公司很樂意給員工機會去接觸不同類型的案子。另外,Zaha Hadid Architects 有一個很好的特色,就是員工可以透過年度回顧,向主管報告自己在這一年做了哪些事務,並提出希望未來想嘗試哪些新挑戰。公司也會尊重員工,盡量去滿足員工提出的需求。
在這麼知名的建築公司工作,必然會遇到不少挑戰,你目前遇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在技術層面比較困難就是:因為 Zaha Hadid 的設計比較講究流線感,我們在設計時是很自由地在創作,不過等真的要施工的時候,要把這麼抽象的設計概念合理數據化(Rationalised)真的是蠻有挑戰的。在心理層面的話,大概就是之前有長達半年都處於一個非常緊繃的狀態。那陣子一直在做設計競賽,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已經很高壓了,再加上那陣子又天天加班,基本上沒有週末連續一個月,到後來就覺得有點心力交瘁。尤其設計競賽是著重於做比較概念性的設計,所以久了就想嘗試一些比較實務的案子。後來在年度回顧時我就有跟主管說想嘗試做些比較實務的案子,他就有幫我調整,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真的很煎熬就是了。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Photography by Hufton+Crow
身為建築師總是需要有很多無窮的設計理念,你平常都是透過哪些方式來獲取這些靈感的呢?
除了多閱讀之外,我覺得多出去走走也很重要!像是多去逛博物館或是各式各樣的展覽,甚至是多去旅行,都有助於吸取靈感,另外我覺得有一點比較特別的是『多跟不同人交流』,因為在聊天過程中,很常會被激發不同的想法。
請問對於日後也想進入 Zaha Hadid Architects 工作的學生們有什麼樣的建議嗎?
多社交及多參加講座!在英國念書通常會有很多講座可以去參加,我非常鼓勵大家多去聽講座,因為你不但可以吸收到更廣的資訊,還可以遇到很多不同領域的人。亞洲學生通常比較不喜歡社交,主要是怕英文不夠好或者沒有共同話題,但其實大家太放大語言隔閡, 我認為只要敞開心胸, 多交流, 其實沒有這個困難。最後,除了多社交之外,在學校認真念書也很重要,如果你的作品讓人印象深刻的話,自然也就比別人多了更多機會。
Zaha Hadid Architects: https://www.zaha-hadid.com/
RobloX 數位物質空間組構 (台灣建築雜誌2019年3月 Vol.282): http://www.ta-mag.net/ta/News.php?id=1553
採訪:Alexa Wu
撰稿:Alexa Wu
編輯:Yun Jung Yeh、Zach Chen
攝影:Jimmi Ho
One thought on “揭開 Zaha Hadid Architects 的神秘面紗|建築設計師-黃彥棻專訪|Issue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