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 Fiona / Blair ✕ Beryl Wu | 學習在倫敦
說起在倫敦留學,總有人投以欽羨的眼光。被藝文氣息圍繞、浪漫的生活模式跟看不盡的展覽。但是在八小時時差的倫敦、在完全不一樣的國家跟文化之下,大家某種程度依然過著相似的生活,為著同樣的目標努力、掙扎著。
這次邀請到了三位來自不同科系、不同學校的學生與大家分享在倫敦留學的種種,從科系介紹、同學、老師到個人成長。由於有著不同教育體系,倫敦學校的教學模式確實與台灣大相徑庭,但是除此之外,在對話之中可以發現,與同學、老師的相處或是唸書的過程,和台灣有許多相似之處。
1. 稍微介紹一下就讀的科系跟上課內容
Han:我目前大三,就讀倫敦藝術大學,LCF,BA Footwear。一直對於鞋子有種熱忱,除了愛買鞋子以外也經常關注鞋子的各種產品。來英國念 foundation 之後,透過瀏覽學校網頁,看到鞋子設計系的宣傳,感到心動,同時,本身喜歡透過鞋子去觀察別人的樣態,在這些原因之下,選擇就讀鞋子設計。
課程基本上只有一次的小組作業和一次的報告,大部分都是個人作業為主。我們課程大多是製作性質和 Workshop 為主,通常是有一些實際操作的問題,老師會過去給予指導,大講堂的課程性質很少,這個部分跟其他系就會比較不太一樣。
Fiona:我是念 Central Film school 的 MA film making。這個課程主要涵蓋從影片拍攝前、中、後期的所有教學,基本上會學到所有籌備拍攝一部電影需要的知識。是一年的課程,總共三個學期,前兩個學期有三個小課程,分別是 creative production、腳本寫作跟研究報告。學校比較重視實作的成績,但還是需要寫很多小論文。
班上只有 11 個人,第一個學期每個人要拍一支五分鐘的短片,因此大家需要互相幫忙,整個過程十分緊繃,每個人只有一天的時間。第一支片我的組有 5 個人,算是非常緊繃的人數,不過也可以找大學部的學生幫忙。因為是碩士班,大家在實作上有一定程度跟擅長的地方,可以很明確知道分工。
Blair:我念的是 UAL MA Fashion Photography。這個課程主要是理論跟實作各半,每個禮拜都有研究分析與實作拍攝的課程。以第一學期來說,是教較原始的影像拍攝技法,例如暗房的底片沖洗、針孔攝影或是 studio 拍攝。有些課程也會請造型師與妝髮師來教學,但是只是提供一個概念,自己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做研究。
一個禮拜只有三天需要到學校上課,上學期(也是第一學期)我們交了三篇小論文,跟一個完整的攝影作業。雖然說是時尚攝影,但是其實學校教的是一個傳遞自己想法的方式,作品中不一定要有人像或是衣服,可以十分抽象跟概念化,或許跟許多人心中的時尚攝影不大相同。畢業製作也沒有侷限一定要平面攝影,可以做動態甚至是裝置藝術,雖然聽起來十分廣泛,但都還是可以看得出與時尚攝影的連結。
2. 分享當初申請學校的過程
Fiona:當初申請是找代辦,大英國協 UKEAS。那時候在 UKEAS 上英文課,又有免費的代辦,所以順便請他處理。代辦人員十分親切,到現在依然保持聯絡。學校基本上都會把要求寫得很清楚。依我們學校來說,我當初做了一分鐘作品的濃縮,再加上九分鐘比較長的 showreel。不過每個學校要求的影片長度不一樣,因此要看清楚要求。九分鐘的影片中我放了三支短片,能夠比較完整的呈現內容,也可以清楚地表現出導演的想法跟剪接的目標。
面試的部分則是 skype 面試,最初幾分鐘是一些比較基本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想選這個學校?希望在著個學校得到什麼?我個人希望得到較多實作的經驗,想了解拍片的各種層面,而主任也表示這間學校提供許多實作機會。最後的問題是最近看的電影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幸福的拉札洛』。
補充一下,面試過程感受到對方主任應該是在家面試,旁邊似乎有毛茸茸的動物在走動,於是我就抓了我家的狗狗與主任分享,這應該替我加分了許多。
Blair:在大學唸的是電影製作,大多為動態影像,之後去中國交換學生,學習了許多平面攝影,也確定了自己對平面攝影的熱愛。因為有朋友在這邊念過書,因此我有機會先接觸、了解這個學校跟科系,而非常篤定這是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
因為這個原因,當初只有申請這間學校,並且沒有請代辦,整個過程完全由自己掌控。現在回頭想想其實並沒有這麼困難,準備一份自傳跟未來計畫,再加上一份作品集。作品集內容主要是收納過去的精華,並沒有過多的敘述,大多都只有作品名稱,反而提供空間讓作品本身去傳遞訊息。
個人認為面試的互動十分重要,整個過程主要是自我介紹跟作品集介紹,但能夠在面試時表達自己的熱忱可以加分許多,充分讓面試官理解你選擇這間學校的原因是什麼,而不是只是其中一個選項而已。來念書之前因為抽到打工簽證,所以已經在倫敦待過了兩年,這讓我在面試時有更多話題可以聊。
3. 在倫敦就學感受到與台灣的差異在哪?

在學校工作的樣子 by Han
Han:在這裏,基本上自學為主,課程不多,在大一的時候,課程會以基本知識為主,老師會把基礎的內容交給你,例如不同款式鞋子的架構介紹、從基礎的打版、針車到製作,但只會教導製作一款鞋子,並自己學習持續的練習學習。和台灣最大的差別在於,台灣會教導的很多很廣,在英國則是會讓你學習很專精且深入。
剛開始不太習慣這個學習模式,因為要交的作業很少,感覺學習有限,但是後來漸漸發現,每個單一領域還是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去學習,而在這裡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專精的領域。除非是要往上唸碩士,碩士基本上會探討更多概念性的創作。另外,在倫敦的學習更重視過程和想法,許多作業著重表達過程,需要做研究並且佐證去輔助改念。
Fiona:因為大學唸的是商業設計系,所以沒有在台灣上過電影製作相關的課程,很難去做細膩的比較。以過去在設計系的經驗來說,經常感到自己的想法很難傳遞給老師,創意受限許多,也很容易劈頭就被打掉創意。英國的老師們則很尊重個人想法,大部分的時間會順著個人提出的創意去延伸,也會在有疑慮的時候去做討論。對我而言最大的差別在於不會過度控制想法,並且適當的給予尊重。
在這邊許多時候是要自己去找答案,但畢竟創作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最終還是回到自我的摸索,花時間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過很多時候會希望老師跟主任在課程架構上給予更多協助,許多課程方面的問題老師常常一問三不知,或是逃避責任,讓人感到有些挫折。除此之外,學校是以大學部為優先而非研究所,大學部的學生通常會優先拿到器材、資源以及資金,作為研究所的學生則必須用盡全力去爭取。

拍片的幕後 by Fiona
Blair:台灣的老師會給你很明確的指令,老師想要什麼東西我們就提供一模一樣的東西,追求效率而不太有自我的空間。在英國則是著重自我想法,不是被動的等待老師提供答案,要不斷自己的摸索、學習。老師不會去做太多批評,就算有質疑也是很婉轉的跟我們討論,不會一竿子打掉你的概念。
因為班上人數較多,所以跟老師一對一面談的機會較少,在自我發揮空間大的同時,還是希望能夠多跟老師討論,這一點則是我們自己要去爭取的。
4. 與外國學生的相處與觀察
Han:班上的互動蠻好的,歐洲人佔了很大的比例,亞洲人的比例蠻少的,大一的時候有 60 個人左右,分成三個班,現在大三剩下兩個班,大概 40 個人左右。如前面提到因為課程大多是製作性質和 Workshop,因此很少有同學發問或是互動。

第一學期的作品 by Fiona
Fiona:來英國之前有去紐約唸過短期課程,那時候就覺得西方國家的人做事方式很不一樣,比較不受控制或是沒有規劃。但短期課程又跟碩士課程不一樣,碩士課程的同學們幾乎都在業界待過,大家十分專業並尊重彼此。也因為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差異大,有許多交換想法的機會,得到不同的觀點。
另外一點是外國學生十分會為自己爭取權益,班上許多同學其實對課程安排不滿意,希望得到更多資源,在多次與老師溝通得不到解答後,班代便寫信給學校的老闆。這過程中與老師有些許衝突,不過對於勇敢爭取權益這件事情,我個人感到感激與佩服。

拍攝中的 Blair by Blair
Blair:今年班上有三十五個人,台灣人只有兩個,有許多中國人、美國與歐洲人,許多工作坊是團體合作,但是作業或是畢業製作都是個人執行。班上同學都意外的好相處,並且積極互相幫助。班上有位美國同學,他已經是資深攝影師,並且對於濕版攝影研究多年,因為班上許多同學想學習這個技法,他便邀請大家到他家,除此之外也分享許多他過去的作品集,並且推薦了許多有趣的攝影店家。同學之間這樣互相分享經歷、一起成長,是在這邊學習很大的收穫之一。
5. 來倫敦生活後的改變跟想法
Han:感受就是做的東西很少,英國的學制三年,每一年三個 term(學期),每一個 term 就只要做出一個作品 Project 和一個學術論文。相對來說,產出是比較少的,但是就非常注重過程,尤其是老師非常在意 experiment,有沒有去做不同可能性的嘗試,在過程中研發了什麼新的想法。像是製作鞋子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東西的功能無法用,進而分析這個點是什麼,下一次可以改善的點又是什麼。到了現在大三,會發現很多東西都是要藉由實驗看看,才會知道想法是什麼,能不能做做看。如果沒有 experiment,有些想法就很難落實在產品上,當中會有很多失敗,且一開始的想法可能跟最後的想法會很不一樣,這個實驗過程就很像是自我檢討的過程。台灣的畢展覽,通常都是很華麗很多東西,但在我們的展覽裡會有很多手製和有出錯的部分,評分最重的點都是過程和想法的展示。
Fiona:過去幾年在台灣的生活就是工作,下班後則疲累的只想休息。來這邊唸書給了我喘口氣的機會,倫敦是個充滿創意與活力的城市,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出門探索,有活動跟聚會會盡可能去參加,也被朋友、同學們激勵著。不過在來倫敦之前還一度恐慌、退縮,畢竟拍片是極度需要資源的創作,而要離開好不容易在台灣累積的資源,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對我個人而言是很大的冒險。但是這半年下來感受到自己的改變,能夠真正的享受生活,而不只是活著。
Blair:過去的我不太在意器材,看到有感覺的景象就拍,再爛的相機或是手機也可以,但進到業界工作後,許多人會用你使用的器材定義你的作品,對此感到反彈。來到英國念書之後發現,許多同學根本沒有數位相機,工作時也只用底片相機,失敗率非常高。在英國大家比較能夠尊重彼此的創作方式,不會單純用硬體設備評論你,反而讓我更想接觸不同器材,並瞭解不同器材可以創造出的各種效果。倫敦是個可以吸收各種最新資訊的城市,到處看展覽、吸收資訊,並且享受創作的自由,對於現階段的我來說,是個很好的生活狀態。
6. 有其他想對大家說的話嗎?
Han:來這裡就是認真學習,因為沒有人會監督你。時間飛逝,一下三年過去,會發現前兩年浪費很多時間,很多的學習都是從 technician 身上學習到的,像是會給一些建議,如製作過程中,拉鍊可以小一點,technician 會引導自己到正確的方向。誠摯建議把握學習機會,把握學校的合作機會,我們系的第二年都是跟公司合作,參加且贏得比賽,就有機會可以去實習,更有可能取得工作的機會!
採訪:Beryl Wu
撰稿:Beryl Wu
專案管理:Judy Chyou
編輯:Yun Jung Yeh
One thought on “留學生的告白 – 在倫敦念書跟你想像的不一樣?關於生活、學習、流浪|三位來自英國不同藝術設計留學生的專訪|Issue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