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卻又與眾相同?
人,是獨一無二的吧?
不同的膚色,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經歷。
在生命這趟旅程中,
我們面對著不同的人事物,
卻又經歷著如此相似的一切,
喜怒哀樂、生老病死,
我們真的這麼與眾不同嗎?
這期 Junction 職場觀察系列,延續創業家的主軸,邀請兩位曾旅英求學的自由接案插畫家—林師宇與徐世賢,和我們一起探討 “extraordinary but ordinary” 相關的延伸問題 ,兩位插畫家藉由文字敘述及插畫創作與讀者分享在成為自由接案插畫家這條道路上的點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台灣與英國兩個地方的不同生活環境究竟會帶給他們怎樣的創作養分呢?
請與讀者簡單介紹一下自己

林師宇:我的名字是林師宇,2017年畢業於英國劍橋藝術學院(Cambridge school of art)童書插畫研究所,畢業後從倫敦輾轉到曼徹斯特,主要時間在從事插畫的相關工作與自己的創作,案源則以台灣為主。

徐世賢(Nic):現居台灣台北,2018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視覺傳達研究所插畫組。目前職業多元,身兼插畫、平面設計及藝術創作等角色。想成為插畫家是因為喜歡創作,喜歡從無到有的過程,希望可以透過作品傳達想要講的故事或信念。
對於“extraordinary but ordinary”的想法?
師宇:提到與眾不同卻又相同,第一個會想到不同種族的人,各自有不同的文化跟背景,卻又有許多人類的共同之處。
Nic:至於與眾不同又相同,我直覺想到的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宿命跟功課。大部分的人都渴望成為別人眼中與眾不同的個體,但在試圖成就的過程,卻又會因屢屢碰到的難題,讓我們有種『原來我也是普通人』,想打退堂鼓的念頭。也許這就是場馬拉松,堅持到最後一刻的人,就算無法達到理想秒數,最終也能悟出『與眾不同卻又相同』的真理。
你覺得目前所處的環境與人文對創作帶來最大的影響是什麼?

© 林師宇 2020
師宇:現在的城市曼徹斯特除了臨近 Peak district 與 Lake district,這兩個我很喜歡的自然保護區之外,環境其實有點無趣。而之前待過劍橋及倫敦,相比起曼徹斯特這個城市,有相當多的藝文相關活動; 尤其是倫敦更是頻繁到難以跟上每一個有興趣的檔期,我想對於創作的刺激來說是豐富許多的。劍橋是我目前在英國最喜歡的地方,除了上述的優點外,有許多從事繪本或是插畫相關工作的朋友也居住在此,這些朋友彼此有共通的創作語言,對於從事自由創作容易產生的社交疏離有很大的幫助,並且更容易讓彼此產生新的創作想法。

© Nic 2020
Nic:我不會去評斷身在英國亦或台灣的優劣,就像拿魯肉飯跟炸魚薯條比,不一樣的食材跟背景文化,自然沒有比較的意義。但若真的要說心境上的差異,在倫敦念書的時期,就像活在一個沒有紛擾的安穩世界,可以不問世事,創作的心境就像遠眺靜謐的海平面,看不見一絲波瀾的小情小愛。但回到了國,踏進了家,生活的所見所聞都能是迸發創作的觸角,因為都與自己息息相關。
從那開始,每每要創作時,就像上山一趟一樣。偶爾駐足,沿途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那似曾相識的異地風景。我想這樣就夠了,繼續帶著那些回憶前行,尋找下座矗立的山頭。
請與讀者分享你們創作的過程。
師宇:目前的繪本創作,主要是從平時的隨筆塗鴉產生的,我創作的方式是藉由大量的速寫跟隨興塗鴉來產生想法,再將這些想法整理成可呈現為作品的模樣。這個過程其實會產生許多“垃圾”,雖然往往有許多想法最後是用不上的,但整個創作的過程是很令人享受的。
Nic:通常在接到內容大綱後,第一件事就是找資料,接著是將想法去蕪存菁的腦力激盪過程。對我來說,“構圖”是我在創作過程中最重視的一個環節,也會花比較多的心力在這上面,為的就是希望能創作出既簡單又保有畫面豐富及情緒的作品。在完成構圖後,我會依據主題去挑選合適的創作媒材,多半偏好較為粗獷又能表現強烈情感的工具,再結合電腦繪圖做使用,但不得不承認,色鉛筆是我目前唯一駕馭不來的媒材(笑)。
在成為自由接案的插畫家這條路上遇到最大的瓶頸是什麼?是如何突破的呢?

© 林師宇 2020
師宇:主要的瓶頸是收入相對不穩定及自我的時間管理,收入的問題沒有特別有什麼樣的大突破,只能說情況隨著工作的累積有漸漸改善。自我的時間管理則一直是個伴隨在身邊的問題,情況時好時壞,希望也能漸入佳境囉!

© Nic 2020
Nic:遇過最大的瓶頸應是對於身份及角色的再思考。過去會糾結和客戶溝通過程中的拉扯,但走過去年一整年極度不安且自我懷疑的過程,現在開始思索更大的課題:『接案』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取捨。而這部分體現在作品上,就有點像是具象和抽象間的
我放了約莫兩個月的假,透過從事任何與『接案』無關的活動,重新給自己定義重生的步調。尚未知曉已突破幾成,但心境上應是自在些了,且更明白自己的價值其實可以更多元。
有沒有特別有趣或是難忘的合作經驗?
師宇:合作的經驗每次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體驗,由於每個案子所接觸到的編輯都不同,對方的喜好及出版社的方向也都不一樣,目前大部分的合作經驗都是愉快的。
Nic:應該是去年底跟遊戲橘子集團合作推出的耶誕公仔禮盒!這個胡桃鉗公仔不僅具有企業特色,更是注入了我在英國求學期間過聖誕節的回憶。對於從事插畫工作的我來說,作品多半是以平面的方式呈現,這次能創作立體的作品,對我來說是很新鮮且合作愉快的過程,這個公仔在下個月會推出全新的包裝主題,以共同聯名的方式限量販售。
另一個想提的合作經驗,是在拿到 2018年英國 WIA 世界插畫獎的圖書類新銳首獎後,與自由時報副刊開始的長期合作。雖然在報紙(實體/電子)的露出,觸及率會相對低一些,但創作的多元性卻比其他案子要廣很多。尤其是在細細咀嚼每位名家的文字作品後,將內容圖象化的過程,是我非常享受的一處寬廣天地。
相較於台灣,倫敦的環境是否真的對創作者比較友善?(ex 薪資/工作機會…)
師宇:與台灣相比,倫敦的環境優勢,在於有許多與其他創作者交流的機會及看不完的展覽,同時,與藝術相關的工作機會也多一些,但相對的競爭也更激烈。以受雇的員工來說,福利基本上是優於台灣的,雖然物價水平高,生活條件不一定比得上台灣,但法定基本一年24天的帶薪假仍然很有吸引力。許多公司加上國定假日後,甚至一年有超過30天以上的帶薪假,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多了許多。另外,上下班的時間也很準時,甚至有些公司已經在實行遠距工作政策,讓員工每個月可以有幾天在家工作。
Nic:當時因為家庭因素,畢業後我並沒有繼續留在英國,所以無法很準確的回答這個問題。雖然當時在英國有與出版社在接洽以及雜誌發案,但最後因為報價談不攏亦或沒有插畫費用,只能掛名等原因而作罷。不過也讓我體悟到,這些狀況,其實在哪都可能發生,所以無論身處何地,增加自身價值及競爭力才是當務之急。
關於你們之前的創作剛好與我們這期主題有相關,能不能和讀者們分享一下?

師宇:我的主題是用 ordinary 這個字去描述雖然這是巨人平凡的一天,但對很多人來說,卻是不凡的。在這個作品中,巨人代表著每位正看著書的讀者,我想跟他們說“即便你正在做你覺得很平凡的事,但也許對別人來說,是件相當了不起的事”。

Nic:當初編輯方已有情境上的設定,是以封面及封底,兩位男主角不同視角、不同時間的日常來詮釋『普通』的戀愛;差別只在於具象或抽象的創作方式。我與書封設計師皆偏好以抽象,沒有特定表情或造型的那款,因為我希望由讀者自行去想像可能的面貌。但最後出版方及作者討論,選擇的是另一款真實刻劃出細膩表情、物件及生活場景的提案,好讓讀者第一時間在書店陳列瞥見時,能馬上感受到主題及氛圍。
編輯後記:自由接案工作者,聽起來似乎是個很夢幻的行業,身為過來人的 Nic 提醒,自由接案在乍聽之下確實是個非常吸引人的職業,然而只有在親身經歷後,才能體會箇中滋味。他也強調,正因為這是個彈性較大的職業,在跨越了地域限制後,更重要的是時間的掌控、效率的提升,與客戶溝通及推銷自己的能力。
對於未來想從事插畫家的讀者們,師宇認為,不論是在待在英國或台灣,創作者都必須對這個世界懷抱著高度的好奇心與熱情,才能在創作這條路上走的長遠。
▎插畫師個人網站
Shih-Yu Lin illustration (師宇)
Mooillu Visual (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