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了創業家,實踐家,設計師,大學教授等多重身份,本期 Junction 職場觀察系列,直擊卓彥廷位在倫敦的工作室,訪問創業背後心路歷程。
多年來遊走在歐洲各大城市,並於 2018 年後發展個人品牌 – Yen Ting Cho Studio,透過自行研發的系統 MovISee 將人體的各種姿態轉化成數位列印的圖騰,進而以圍巾作為載體使捉摸不定的生命風景轉化為可以言喻的圖案,廣獲世界各大知名美術館如:舊金山 MOMA 紐約 MAD, 聖彼得堡 Bulthaup Design Gallery, 達拉斯 Nasher Sculpture Center 青睞。將成長一路以來的經歷和所見,全數匯集後精煉成品牌的養分,執著也好、自我要求也罷,卓彥廷的一舉一動都說明了他的不凡與不甘於平凡。
在A和B之間
在美國完成碩士、在英國完成博士的品牌主理人─卓彥廷,2016年創立 YEN TING CHO 同名品牌至今,就踩在跨域的地帶:藉由身體擺動的姿態而成形的圖騰及設計語彙、遊歷世界各地廣納而來的文化交融、以及無法也不甘於被既有設計/藝術/時尚框架設定的視野,透過謙遜的傾聽,讓各種跨域的可能自然流動,進而在擺盪之間,創造出新的語彙與可能。
卓彥廷還在英國就讀博士期間就已研發出的互動軟體-MovISee,從命名就以雙關的方式傳達了 YEN TING CHO 的品牌核心。透過這個互動資訊軟體的產出,讓身體的語言和擺動透過規則或不規則的圖案被 “再次看見”。「Mov」有捕捉肢體動作 (Movement) 以及影像 (Movie) 的意含,「I」的存在除了是兩者間的連結更帶出客製化的特色;而「See」則帶有所見即得的臨場感與理解的雙重意義。
無法一言以蔽之的 YEN TING CHO,正是因為遊走在各種領域之間的性格,方能在期間擺盪出更多前所未有的風景,也讓品牌一出線即獲許多知名博物館的青睞,讓品牌普登場即站在國際的制高點,一舉打響知名度。
創作─我與世界的距離
創作的時候,腦袋裡到底經歷了甚麼?
對我來說,唯有真誠的面對自己,才能夠做出完整的表達和創作,一路上的經歷與挫折,生活經歷、文化衝擊…..各種點滴都不要排斥或避開,因為最終你會發現原來這些都是才是讓你茁壯的養分。
每當設計卡關時,我總習慣從我喜愛二十世紀初畫家 Francis Bacon 的作品中尋找靈感,有句他的名言是「The Job of the Artist is always to deepen the mystery」,這些往內在探詢、自我懷疑的過程和思辨,才會反芻為精彩的作品和往前的動力。我相信,身而為人擁有這副身體與腦的價值,正是因為人具備了廣納訊息和知識的能力,而作品正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溝通的語言:透過你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在腦中轉化成的「表達」,不正是所有人類最原始又直覺的本能,也就是藝術的原貌,換句話說,你尋尋覓覓的能力,其實已然俱足。
沒有白走的路
以我自己的成長過程為例,在美國的經驗中,發現他們喜歡也鼓勵創新事物、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到了英國後卻發現,雖然同是英語系國家,由於語言和文化精煉程度的不同,使得英國對於「過程」更為重視,也還力行著師徒制的教育方式,於是我便將兩者的經歷融會,應用於國立成功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副教授的工作中,希望能賦予同學們創新思考的空間,但又沒有省略創作的過程中那些細微的體會。

差異幫助轉念,多方嘗試實驗
成立品牌的艱辛之處,除了創作時的內在掙扎,對外部的溝通和征戰也一樣顛波的。
一畢業就創業的卓彥廷,選擇在英國成立海外工作室,首當其衝的就是不好溝通的客戶、無法符合要求的廠商、收不到應得的款項等等創業後不為人道的種種辛酸,這些斑斑的淚史在卓彥廷口中都正向地把經歷化為氣力,正因為是自己選擇的道路,所以確信沒有退路。就是因為這般堅持地經營,讓 YEN TING CHO 更趨茁壯,再回首來時路時,才沒有遺憾。
Issue 02 統籌:Wen Chen
專案執行:Zach Chen
採訪編輯:Shu Ting Yang
撰稿編輯:Suane Yang
動態影像:Jeff Tseng
影像後製:Sharon Ng
專案助理:Yun Jung Y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