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Chou |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
展覽簡介
→ Fifteen Show 2020: fifteen2020.bartlettarchucl.com
FIFTEEN DEGREE SHOW 由 MA Situated, MArch Design for Manufacture and MArch Performance三個為期 15 個月課程的學生所規劃。展覽本身展現了學生們透過不同實踐方式探討議題的可能性,比起一般建築系針對空間的探討,DEGREE SHOW 的作品大多超越對空間本身的回應,甚至概括至政治、藝術、環境及行為,以 MA Situated Practice 來說,並不強調以設計作為議題的解答方式,而是利用實踐方式給予觀者回應的機會。FIFTEEN DEGREE SHOW 的作品回應了當代文化無法建構或僅僅滿足於單一框架,因此藉由跨領域研究及交叉實踐的方式,將知識重新架構交疊於其他領域之上,展示出同層次及紋理的作品。
→ MA Situated Practice
重於藉由藝術、建築、表演、城市及寫作的慨念性空間理論進行對基地紋理 (Site context) 的實踐 (Situatness),不同於建築上對基地 (Site) 的定義,Situated Practice 所指的基地更加抽象,小至藝術品,大至城市狀態的錨固點。
→ MArch Design for Manufacture
注重於設計 (designing) 以及製造 (making),利用現有科技的限制以及參數進行材質探索 (Fabrication process) 以及設計實踐,進而演繹出符合當代狀態的創新建構。
→ MArch Design for Performance and Interaction
注重於科技與藝術的交叉運用,突破三維空間模式,重新思考表演創造 (Performance) 與空間創造 (Space) 的共生狀態。藉由四維思考與互動設計,將物體 (Object)、空間 (Space)、人 (People)與系統 (System) 重組,刻畫新科技如何影響或轉譯使用者與環境交流的方式。
作者背景
周佳潁 (Chia-Ying Chou),目前就讀 MA Situated Practice,作品大多關注於環境、城市、自然與人文社會中的模糊邊界 (In-between),並遊走於 In-between 的實踐方式,試圖以重新定義 (Re-define) 的方式表達被忽略的日常事物。
MA Situated Practice 著重於藉由藝術、建築、表演、城市及寫作的慨念性空間理論進行對基地紋理 (Site context) 的實踐 (Situatness),不同於建築上對基地 (Site) 的定義,Situated Practice 所指的基地更加抽象,小至藝術品,大至城市狀態的錨固點。介入基地的方式著重於針對特定場域的動作 (To situate),且重視其暫時性 (Temporality) 及情境性 (Situation)。不同於建築系以客觀角度做基地分析,Situated Practice 強調對基地詮釋的主體性(Subjectivity)以及立場性 (Positionality),也因此女性主義的強調定位過程 (The process of positioning) 的理論也成為了其中重要的背景知識。
作品精選
透過對FIFTEEN DEGREE SHOW的作品回應以及介紹,了解三個不同科系的作品如何以跨界及非傳統性的操作方式回應當代性議題。今年由於Covid的影響,通常為實體的展覽改為線上展示,不同於過去將作品置入於實體展覽空間(Blackbox Site),今年的作品存在於虛擬向度之中(Virtul Site),其互動性及閱讀性皆與過去有所不同。文章所節選及回應的作品針對2020年的特殊性,聚焦探討作品的暫時性(Temporality)以及情境性(Situation),正由於此時此地(Between here and now)的故事,發展出對應的實踐;同時作品也運用了各自的方法論(Methodology),將抽象的不可見因子可視化於成果之中。
Working Around
by Olga Marou
反映過去人類所處的空間建構於我們所賦予的基本定義與功能性,並藉由生產行為給予每個空間不同的時間性與敘事性。然而由於疫情的大流行,家庭空間逐漸回歸成為生產中心,空間的界定也因此開始產生模糊的邊界且邁入另類生活型態。在Working Around這件作品中,論文電影(Essay Film)一開始呈現個體位於浪間(in-between)的鏡頭,反映了時間性與空間性的交疊;更是透過Covid生活下每天視訊攝像鏡頭的個人凝視及電腦顯示器中的時間度量,重新定義疫情大流行下的空間及邊界,同時將過去對空間賦予時間的行為移轉至個體本身。人類定義時間,亦或是時間定義人類?
→ Project link: https://fifteen2020.bartlettarchucl.com/masp/olga-markou
Washing White
by Sean Fan Yang Cham
Washing White 試圖對2020年的 Black Lives Matter 的抗議活動做出回應,重現檢視英國與新加坡之間的殖民歷史,並將基地 (Site-Connection in urban conditions) 建構在倫敦的四個具有殖民歷史且配有紀念匾牌的的建築。運用保護古蹟的原則以及 Washing white 的動作,反思對於殖民歷史存在,究竟是抹去或是紀念,並運用介入表演 (Intervention) 提出個人的回應。
藉由介入 (Intervene) 城市中遺留的歷史痕跡反饋當下的社會議題,發展僅屬於當下 (Site-Specific) 的再詮釋。20 年前或許無法想像去殖民化 (Decolonization) 的議題,在歐洲及過去被殖民國家蓬勃發展,而這件作品便是以情境性 (Situation) 以及暫時性 (Temporallity) 的前提下極符合當代性的詮釋,也使我重新反思了什麼是台灣殖民歷史的當代性?Washing White 同時也以詩意的方式回應這幾年台灣對於藝術認知的議題:政治與藝術是否為分離個體?而其所產生的影響使我連結至參與式文學 (Engaged literature) 的精神:The idea of the artist’s serious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 Project link: https://fifteen2020.bartlettarchucl.com/masp/sean-cham
Hygroskin Observatory
by Bunnada Yongvanichakorn, Eleftheria Ploumaki, Gladson Fernandes, Lea Kahina Bounia, Lauren Elizabeth, Matteo Guastella and Sirapob Thangseresuk.
以材料特性為出發點,設計無固定型態的裝置作品,運用木材本身對濕度的生存能力,與環境中的溼度不斷做平衡,因而產生形狀與形式對應於環境的持續性的對話。在Hygroskin Observatory這件作品中,數據收集器及木材特性將抽象環境因素可視化,使參與者可感知到周圍環境對此裝置所帶來的實質變化,並建構屬於不同情境下的變化形體(form);同時木材因應濕度所產生的蜷曲幅度也成為一種暫時性的呈現(Performance),並與時間性產生對話。
→ Project link: https://fifteen2020.bartlettarchucl.com/dfm/hygroskin-observatory
Son et Culinaire
by Sijia Chen
一套建構於聲音驅動(Sonic-Driven)為基礎的表演,同時表達了不同層次(Muti-layers)的轉化,首先由日常烹煮食物的聲音擷取詮釋成表演性聲音地景(Soundscape),再將其轉化為圖像,並由舞者的動作給予圖像定義,以及一系列烹食動作的再詮釋。聲音表演者與圖像表演者之間的再牽制及影響,產生了一套具有對話性的表演,不同階段的再建構(Re-construction)將四個不相連的事物連接互動,並構成一段將聲音以及日常可視化的呈現(Performance)。
→ Project link: https://fifteen2020.bartlettarchucl.com/dfpi/son-et-culinaire
作者:Chia-Ying Chou
責任編輯:Wen Chen